來自民諺俗語的成語
土生土長 七手八腳 大驚小怪 少見多怪 半斤八兩 水漲船高 細水長流 胡說八道狼子野心 揚長避短 能者多勞 薄利多銷 論資排輩 丟三落四 張冠李戴 同病相憐說一不二 吹牛拍馬 低三下四 大材小用 千方百計 唇亡齒寒 三心二意 多快好省
流傳于民間的成語(俗語)
聾子打電話----大嗓門 頭頂生瘡----頂壞 月光下跳舞----形影不離 走夜路吹哨子----壯自己的膽子 燒屋趕老鼠----不劃算 拿著雞蛋走滑路----小心翼翼 茶壺煮餃子----心中有數(shù) 骨頭喂狗----投其所好 棺材里伸手----死要錢 帶著救生圈出海----有備無患 二字俗語 行家 流言 眼氣 旮旯 懼內(nèi) 免活 冒尖 亮相 滾蛋 較真 吃香 老練 白吃 白條 丟臉 草包 哭窮 小氣 謀生 沒得 曬臺 三字俗語 清一色 打光棍 巴不得 老一套 不明白 小老樣 絆腳石 丟面子 假斯文 倒插門 有氣派 千里眼 打算盤 過日子 吃不準(zhǔn) 要面子 想當(dāng)初 老一套 書生氣 不正派 不服氣 差不多 一面倒 說大話 吃不消 鉆空子 走著瞧 走時氣 摸不準(zhǔn) 明擺著 不公道 講空話 露一手 留后路 不中用 賣人情 不開眼 吃不消 想不開 不留神 不出息 不露臉 虎著臉 不大離 靠得住 看不出 別難過 吃得開 不老實 不爭氣 順口溜 玩得轉(zhuǎn) 出洋相 怪不得 干瞪眼 關(guān)系戶 門外漢 不夠格 老相識 怕動彈 沒本事 閑不住 不內(nèi)行 不樂觀 等于零 吃老本 死胡同 不二價 看不開 吃不開 小聰明 死對頭 出外快 劃得來 四字俗語 人要衣裝 土洋結(jié)合 進口組裝 沒事找事 親上加親 行伍出身 一肚子草 故意作對 看得過去 死得其所 手下留情 插翅難飛 不講面子 不要胡來 見不得人 說得過去 共同語言 成事不足 敗事有余 有兩下子 不要胡來 好者為樂 面上無光 頂頭上司 小人之見 嘴上一套 沒得說的 分勿清爽 年輕最嫩 死得著了 一行一戶 假裝在行 二話不說 說話帶刺 念念有辭 死要面子 不見不散 從小看大 點火就著 婆婆媽媽 話說回來 裝模作樣 拉人下水 光桿司令 實在是高 相互拉扯 臉上無光 有傷風(fēng)化 有傷和氣 入門見喜 話里有話 貧不擇妻 吊兒鋃鐺 模樣大方 說話算數(shù) 天王老子 見好就收 說個沒完 沒老沒少 俗氣得很 說話嘴冷 弄不過去 遠在天邊 近在眼前 大清巴早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老不正經(jīng) 隔三差五 五字俗語 硬著頭皮上 花錢買氣受 大小是個頭 不打不成交 跟人過不去 天生的一對 八九不離十 眼不見為凈 老來這一套 一代傳一代 明知山有虎 拉拉不下臉 有勁沒處使 舊瓶裝新酒 不看不知道 公說公有理 不打不相識 吃軟不吃硬 秀才不出門 硬著頭皮上 一報還一報 高低不答應(yīng) 不服也得服 有話講當(dāng)面 少來這一套 說話兜圈子 把話說回來 真人不露相 無巧不成書 多沒有意思 大眼瞪小眼 話不說不明 要錢不要臉 能上不能下 水火不相容 不是吃素的 操心不禁老 貨賣一張皮 有點飄飄然 花錢買罪受 沒用的東西 不放在眼里 別動手動腳 相當(dāng)有一套 人多點子多 全憑嘴一張 到底是好人 不吃白不吃 一報還一報 官身不由己 打開話匣子 別來這一套 顧頭不顧尾 有嘴就有路 嘴皮上功夫 未必不知道 瞞上不瞞下 人小心不小 還是老樣子 同行是冤家 說不到一塊 人生地不熟 對事不對人 包在我身上 好說不好聽 曲里拐彎兒 大人有大量 兩個狗東西 打虎親兄弟 功夫不過關(guān) 六字俗語 與別人不相干 捆綁不成夫妻 名不正言不順 活著干死了算 大白天說夢話 一條道走到黑 天不會塌下來 不要不好意思 先小人后君子 欠了一屁股債 人不知鬼不覺 一口吃個胖子 干打雷不下雨 說到哪里去了 水里來火里去 暗地里下刀子 一回生二回熟 想到一塊去了 說時遲那時快 門難進面難看 干得相當(dāng)出色 明人不用細說 快一點好不好 為下一代著想 有過之無不及 前有車后有轍 滿嘴里跑火車 以失敗而告終 做最壞的打算 不是省油的燈 話說到點子上 背后搞小動作 有點瞧不起人 文不文,武不武 拉出來,打進去 頭發(fā)長見識短 不幸中之大幸 永世不得超生 吹得天花亂墜 陰一套暗一套 摸著石頭過河 上有老下有小 耳聞不如一見 上氣不接下氣 跟別人過不去 有意跟你作對 生意不在早晚 打心里不愿意 有話往肚里咽 說得天花亂墜 眼不見心不煩 過一天算一天 光天化日之下 橫考慮豎考慮 見凡人不說話 前言不搭后語 生命在于運動 高不成低不就 不是長久之計 死無葬身之地 話不能這么說 見啥人說啥話 咽不下這口氣 抓一把揚一把 生怕人家知道 丑話說在前頭 是非自有公論 不要不好意思 氣不打一處來 說不出的高興 吃不了兜著走 沒有共同語言 不顯山不露水 有個三長兩短 活到老學(xué)到老 走那步說那步 不是平處落的 一本難念的經(jīng) 不可同日而語 絕非等閑之輩 一步一個腳印 有錢的是爺爺 沒錢的是孫子 空有一手絕活 七字俗語 滿股文章不充饑 心有余而力不足 頭發(fā)胡子一把抓 大人不記小人過 說得有鼻子有眼 不是冤家不聚頭 鼻子底下就是路 人不出門身不貴 那壺不開提那壺 猜個八九不離十 一個籬笆三個樁 一個好漢三個幫 功夫不負有心人 沒有辦法的辦法 不好意思說出口 臉朝黃土背朝天 老虎屁股摸不得 生怕別人不知道 打開窗戶說亮話 有過之而無不及 說不出來的高興 身在福中不知福 書到用時方恨少 往自己臉上抹黑 大丈夫能屈能伸 置于死地而后生 大人不見小人怪 從眼皮底下溜走 這一下子可完了 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三句話不離本行 矮子肚里疙瘩多 一人做事一人當(dāng) 不看僧面看佛面 強中自有強中手 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 有情人終成眷屬 置之生死于度外 一口吃個大胖子 面不改色心不跳 得饒人處且饒人 東方不亮西方亮 一朝天子一朝臣 八字俗語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自家人不說客套 話走到哪兒,算到哪兒 當(dāng)面是人,背后是鬼 這一回勝過那一回 會干的不如會說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前不著村,后不著店 十字俗語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民間成語嫦娥奔月 精衛(wèi)填海 后羿射日 八仙過海 大鬧天宮 哪吒鬧海 守株待兔 亡羊補牢 掩耳盜鈴 不到九門口,枉來長城走 不到長城非好漢 負荊請罪 自擺烏龍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后來居上 邯鄲學(xué)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君入甕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栗 不學(xué)無術(shù) 雞鳴狗盜 勢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脫穎而出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精衛(wèi)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過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門可羅雀 寸草春輝 天衣無縫 不名一錢 未雨綢繆 出爾反爾 樂極生悲 樂不思蜀 禮賢下士 對牛彈琴 曲高和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囫圇吞棗 投筆從戎 敝帚自珍 余音繞梁 杯弓蛇影 畫龍點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氣 夸父逐日 拋磚引玉 圍魏救趙 過門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斷流 為虎作倀 一衣帶水 推敲 車載斗量 分道揚鑣 開卷有益 天經(jīng)地義 井底之蛙 馬革裹尸 就先這么多了
出自民間故事的成語,諺語,詩詞
民間故事 蒲松齡赴宴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xiāng)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zhí)厦鎸懼闭埑园媵敗?。蒲松齡對此類請?zhí)類和唇^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dāng)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于是對送請?zhí)膩碚哒f:”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回復(fù)宰相諒解。”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rèn)為不妥對蒲松齡說:”這樣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當(dāng)了官沒忘舊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經(jīng)同窗共讀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應(yīng)該去?!逼阉升g沉思良久最后還是決定赴宴。來到宰相家里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著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說:”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是席宴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么混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逼阉升g聞此很是不悅認(rèn)為人生就該著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事隔數(shù)日果然蒲松齡采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后欣然前往??吹矫┓科莆菪睦锊挥僧a(chǎn)生一種憐憫感。想當(dāng)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xué)識遠遠超過我?guī)妆吨灰蛐郧閯傊睂κ缿B(tài)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只和宰相敘舊卻不提赴宴一事。宰相感覺腹中饑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shè)宴?”宰相恍然大悟魯?shù)南旅婷髅魇莻€”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里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dāng)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挨了一天的餓但領(lǐng)悟了做官的道理 灶王爺?shù)墓适?據(jù)傳“灶王”原是浪蕩公子張萬倉,外號張臘月。其原配丁香女勤儉賢惠、美麗善良,由于張臘月喜新厭舊,后門休出丁香女,前門娶來王海棠。不幾年家底被揮霍凈光,張臘月后悔莫及哭瞎了眼,便沿街乞討。有一年臘月二十三,他討飯到了丁香家,丁香女看到張臘月可憐,便不記前仇,讓仆人把他請進來給他一碗龍須面吃。當(dāng)他得知這是前妻丁香家時,羞愧難當(dāng)便一頭撣死在鍋臺上,從此賢惠的丁香女便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祀他于鍋臺上,傳來傳去,便把張臘月傳為“灶王”,民間也傳下了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張貼“灶王”的習(xí)俗。(出自http://www.6mj.com/index1.htm有空你自己去看看吧!?。。?成語故事 一字千金 戰(zhàn)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jīng)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 (名子楚,當(dāng)時在趙國做質(zhì)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 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 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quán)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 手中。當(dāng)時養(yǎng)士之風(fēng)甚盛,有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便都養(yǎng)有門客數(shù)千人,呂不韋也養(yǎng)了三千門客, 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quán)。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yīng)有盡有,他們 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余萬言的巨著, 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經(jīng)典。當(dāng)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 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后來的人,根據(jù)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 珠磯,不可多得。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xué)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xué)方法,不但能提 高學(xué)生的學(xué)業(yè)程度和品質(zhì),還能相應(yīng)增加教師本身的進修,對這樣的一篇價值極高的文章, 我們便可說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會中,樣樣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 們說,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費價格之高,相當(dāng)于“一字千金”。不過,通常我們還是用 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dāng)。三人成虎 戰(zhàn)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zhì)。“戰(zhàn)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zhì),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xiàn)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dāng)然會相信?!?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jīng)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F(xiàn)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 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dāng)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 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后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 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zhèn)?,必須?jīng)過細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dāng)成真實的。(出至http://www.mypcera.com/book/e//chenyu/index.html有空你自己去瞧吧?。。?歷史故事 王子成佛記 2500年前(中國春秋時期),印度有個王子創(chuàng)立了佛教。佛教徒尊稱他為“佛陀”,簡稱“佛”,意思是“大智大黨的人”。印度是和埃及、巴比倫、中國齊名的東方文明古國。1931年,在印度河流域南部的極深的泥層下,發(fā)現(xiàn)了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遺址。一些建造得很好的磚屋,許多雕像、陶罐和銅器,證明印度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有了可以同埃及媲美的古代文明。這座城市是達羅毗荼建立的。達羅毗荼人是最早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民族。他們的膚色黝黑,在今天印度南部還有他們的后裔。公元前2000年,自稱為雅利安人的民族征服了印度河流域。雅利安就是“統(tǒng)治者”的意思。雅利安人把達羅毗荼人變成了奴隸。他們殘酷地壓迫被征服的民族,在印度建立了嚴(yán)格的等級制度。根據(jù)高級僧侶寫作的《摩奴法典》,印度人分成四個界限分明的等級,又叫種姓。僧侶是第一級,叫“婆羅門”,他們掌握著印度的古代宗教——婆羅門教,享有種種特權(quán)。第二級是武士,叫“剎帝利”,他們的地位比婆羅門低,但是掌握著政治和軍事實權(quán)。婆羅門和剎帝利都是不勞而獲的奴隸主階級。第三級是一般平民,叫“吠舍”。第四級是被征服的本地居民,很多人成了奴隸,叫“首陀羅”。這四個等級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法典規(guī)定:剎帝利辱罵了婆羅門,罰款100帕那(銀錢單位)。如果是吠舍罵了,就要罰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羅罵了,要受體刑,包括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羅門侮辱剎帝利,只罰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罰款25;侮辱首陀羅罰款12。首陀羅如果辱罵了舉行過“再生”宗教儀式的雅利安人(叫“再生人”),要被割掉舌頭;如果用無禮態(tài)度評論“再生人”的名字和種姓,就要把燒熱的鐵釘插入他的口中。除了以上四個種姓外,還有所謂“不可接觸者”,被認(rèn)為是最下等的人。他們必須穿死人的衣服,用被人家扔掉了的破碗缽吃飯。晚上不得在村落和城市周圍走動。白天工作的時候,要帶上特殊標(biāo)志。他們的工作是搬運無主死尸,當(dāng)劊子手或屠夫。這種種姓制度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高種姓的人和“不可接觸者”之間,界限非常森嚴(yán)。傳說有一個年輕的婆羅門,因為饑餓難忍,吃了“不可接觸者”的剩飯。事后,他想起自己是出身高貴的人,怎么能吃低種姓人的飯呢?他悔恨交加,竟然嘔吐不止而死。還有一個故事,說兩個高種姓的女子進城的時候,看見了兩個“不可接觸者”。她們就趕快回到家中,用香水洗凈自己的眼睛。那兩個“不可接觸者”被迫逃進森林,死在那里。這種極為荒謬的不合理的等級制度,得到了婆羅門的擁護。他們用經(jīng)典、法律來維護這種制度。但是遭到了其他種姓人們的反對。那時候,在喜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中間有一個釋迦族小國,實際上是個部落。國王叫做凈飯王,他的兒子叫喬達摩·悉達多,他們屬于剎帝利種姓。一家人過著富裕享樂的生活。悉達多19歲的時候,同表妹耶輪多羅結(jié)了婚,家庭也十分美滿??墒牵@個王子總在想:同樣是人,為什么有的人是婆羅門,有的人卻是首陀羅?而且,婆羅門的子子孫孫都是婆羅門,首陀羅的子子孫孫永遠是首陀羅,這又是為什么? 悉達多29歲那年,有一天,他出東城游玩,看見一位老人拄著木棍,艱難地移動著腳步。過了幾天,悉達多出南門,又看見一個病人倒臥在污泥中。第三次,他從西門出游,正遇著一群鳥啄食一具尸體。他感到十分煩悶和苦惱:難道人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嗎? 最后一次,他在北門外,看見一個人赤著胳膊,捧著一個瓦缽,現(xiàn)出一副心安理得,自滿自足的樣子。悉達多問隨從這是什么人。隨從說:“這是沙門,出家修道的人?!毕み_多趕忙向沙門行禮。沙門對他說:“世事無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脫?!边@就是所謂“看破紅塵”。悉達多聽了沙門的話,全身顫栗,淚如雨下,產(chǎn)生了出家的念頭?;氐郊抑?,正好他的妻子生下一個兒子。全城鼓樂陣陣,慶祝凈飯王得了孫子,悉達多有了兒子。悉達多走過愛妻的房間,看見她懷抱著的兒子。他多么想進去抱抱這個新生命?。〉?,他停住了腳步,嘆息說:“要出家是多難?。 苯K于,他下定決心,拋開妻兒,毅然離開了家。第二天,悉達多走出了國境,在一條河邊拔劍把頭發(fā)削去,成為沙門。相傳這是公元前6世紀(jì)發(fā)生的事。當(dāng)時印度流行所謂“苦行”,就是少食、少睡,自找苦吃,用這種辦法來求道。悉達多也曾經(jīng)實踐過這種修行法,結(jié)果弄得精神萎靡,體力衰竭,還是一無所得。他覺悟到,只有身強力壯,才能找到真理;于是,開始注意鍛煉身體,磨練意志。他走到尼蓮河邊的菩提樹下,在那里閉目沉思,靜坐了6年。第七年的一天,他忽然覺得一下子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后來,悉達多就到各地去傳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說的一切,并且照著去做。佛教就這樣產(chǎn)生了。作為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悉達多被他的弟子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他的學(xué)說和精神感化了一些有學(xué)問的人,其中有婆羅門種姓的三兄弟,也帶領(lǐng)自己的上千名教徒來接受釋迦牟尼的教化。這以后,又有許多婆羅門僧侶前來受教。據(jù)說,他共有忠實弟子1200人。釋迦牟尼“得道”的過程,只是一個被涂上了神秘色彩的傳說。最初,佛教在反對婆羅門特權(quán)和它所維護的等級制度的斗爭中,曾經(jīng)起過作用。釋迦“牟尼認(rèn)為:“既然恒河流域的四水都流入圣河,不分清濁,信佛的人同屬眾生,也不應(yīng)該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币虼耍鸾滩慌懦獾头N姓的人入教,不承認(rèn)婆羅門的特權(quán)地位。這就是早期佛教提出的“眾生平等”口號,這個口號反映了被壓迫種姓的平等愿望,但是,這只是一個宗教性的口號,不是主張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平等。佛教的基本教義認(rèn)為,人生充滿著“苦”,所謂“苦海無邊”。只有信佛,消除一切欲望,才能“回頭是岸”,斷絕苦根。它要人們相信什么“命中注定”,不要指望今生今世,要苦修來生來世。這種說教,只說人生是“苦”的,卻不講“苦”的根源是怎樣造成的,這就掩蓋了統(tǒng)治階級剝削和壓迫人民的真相。(出自http://www.pep.com.cn/gzlsgs/你想要更多就自己去看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