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牛的諺語
關(guān)于牛的俗語 牛鼻上穿繩,那里情愿 指很不愿意。慈禧太后演義》二六回:“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靜心讀書,好象牛鼻上穿繩,那里情愿?” 牛不吃水強(qiáng)按頭 比喻強(qiáng)迫人做不愿作的事。紅樓夢》四六回:“家生女兒怎么樣?‘牛不吃水強(qiáng)按頭’?我不愿意,難道殺我的老子娘不成?”艾蕪《鄉(xiāng)愁》二:“你們聽完我的話,再罵不遲!去不去還由你們,牛不吃水我會強(qiáng)按頭么?” 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 比喻人缺乏自知之明。周肖《霞島》一0章:“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阿榕這犟仔,就是看不見自己的短處?!?牛犢子追兔子,有勁使不上 指受某種條件限制,有力氣也使不出來。程士榮等《黃河飛渡》(影?。骸八崩舜?,找不到水線,就像牛犢子追兔子,有勁使不上?!?牛耕田,馬吃谷 比喻待遇不公平,受苦的受苦,享福的享福。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六章二:“你將來打算歸田,還是出洋?”腳一跺:“哼!牛耕田,馬吃谷,這就是革命成功的下場!” 牛即戴嵩,馬即韓干,鶴即杜荀,象即章得 唐代戴嵩、韓干、杜荀鶴和宋代章得象皆以書畫聞名,一些淺陋的人見牛就以為是戴嵩的作品,見馬就以為是韓干的作品,見鶴就以為是杜荀鶴的作品,見象就以為是章得象的作品。形容毫無鑒賞能力,牽強(qiáng)附會,不懂裝懂。宋·米芾《畫史》:“今人以無名為有名,不可勝數(shù)。故諺云:‘牛即戴嵩,馬即韓干,鶴即杜荀,象即章得也。’明·毛子晉《海岳志林》“無名人畫”:“唐畫《張志和顏魯公樵青圖》,在朱長文處,無名人畫甚佳。今人以無名為有名,不可勝數(shù)。故諺云牛即戴嵩,馬即韓干,鶴即杜荀,象即章得是也?!?牛圈里頭伸進(jìn)馬嘴來了 牛、馬分槽喂養(yǎng),在牛圈里出現(xiàn)馬嘴,指多余。要人不要多嘴。艾蕪《我的旅伴》五:“老女人大聲罵老何道:‘有你說的!牛圈里頭伸進(jìn)馬嘴來了!’” 牛口里的草,扯不出來 比喻難以得到一句實(shí)話,也泛指事情難以辦到。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五章一:“嘿!你真傻,??诶锏牟荩恫怀鰜淼?。” 牛欄里關(guān)貓 比喻采取行動的防御措施漏洞太大,一點(diǎn)也不頂用。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上二二:“通地坪的一張耳門打開了,顯然賊人是從這里大搖大擺出去的?!税讯T子從外邊反鎖?!惔蟠菏謫蕷?。‘你這是牛欄里關(guān)貓?!?牛毛細(xì)雨,點(diǎn)點(diǎn)入地 細(xì)雨隨下隨滲入泥土。比喻扎實(shí)、深入。劉江《太行風(fēng)云》五九:“要對照素華的工作作風(fēng),好好檢查一下我們的工作。是牛毛細(xì)雨,點(diǎn)點(diǎn)入地,還是水過地皮濕?” 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 指不憑空說大話,要看真本事。李滿天《水向東流》中二0章:“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這碌碡擺在當(dāng)場,跟你沒交情,跟我沒來往,沒多的,也沒少的,咱們比一比,才見出誰真誰假。” 牛皮不做燈籠 牛皮做成的燈籠不能照亮。比喻不受蒙蔽。明·王應(yīng)遴《逍遙游》:“半世奔波碌碌,一生計算匆匆。湯來雪去總成空,財主恍如春夢。何幸仙師開導(dǎo),牛皮不做燈籠?!?牛皮燈籠肚里亮 用牛皮做的燈籠,外面不亮里頭亮。比喻心里明白。袁靜等《新兒女英雄傳》七回:“‘他找我干嗎?’……‘哼,“牛皮燈籠肚里亮”,你心里還不明白?’” 牛皮唬不倒人,草深掩不住苗 說大話嚇不倒人,雜草雖多,蓋不過禾苗(總要除掉)。比喻光說大話沒有用,以實(shí)際行動做出來才算。李滿天《水向東流》二二章:“別說漂亮話!我見過的多,牛皮唬不倒人,草深掩不住苗,你小子敢比一比,賽一賽?” 牛食如澆,羊食如燒 牛吃過的田禾苗,如同水糞澆過一樣長得更茂;羊吃過的卻像火燒過一樣難再生長。比喻表里不一,外面好看,里頭不行。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一七“牛羊食草”:“凡草木經(jīng)過牛啖之必茂,經(jīng)羊啖之必枯。故諺曰:‘牛食如澆,羊食如燒?!?牛套馬,累死倆 套:指套車。指一快一慢,互相牽掣。比喻做事難以合作。周立波《暴風(fēng)驟雨》二部三:“我養(yǎng)活的是牛,走得慢。又不能跟馬擱在一起套車,牛套馬,累死倆。” 牛頭不對馬嘴 比喻胡拉亂扯,二者毫不相關(guān)。警世通言》卷一一:“蘇雨道:‘我是蘇爺?shù)牡沼H兄弟,特地從涿州家鄉(xiāng)而來?!黼`兜臉打一啐,罵道:‘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張恨水《啼笑因緣》一三回:“你老人家要三位師兄幫忙,就說要人家?guī)兔Φ脑?,這樣牛頭不對馬嘴,鬧上一陣,還是沒有談到本題?!辈菝鳌冻孙L(fēng)破浪》一章:“看你們多羅嗦!媽,你怎能把我結(jié)婚的問題扯到煉鋼上去哩,那不是牛頭不對馬嘴么?” 牛頭不爛,多費(fèi)些柴炭 比喻遇到難辦的事,要多下功夫。胡正《汾水長流》二七章:“‘不要看你后爹還是那么頑硬,到頭來也得把他化開?!贿^我后爹可不像咱爹那么容易。牛頭不爛,多費(fèi)些柴炭,罷了!’” 牛頭高,馬頭高 比喻互相爭高低,各不相讓。何典》二回:“恰正釘子碰著鐵頭,兩個牛頭高,馬頭高,長洲弗讓吳縣的就打起來了。” 牛無力拉橫耙,人無理說橫話 牛沒有力氣拉起耙來歪歪斜斜,人沒有理了說話就會不正直。蘇群《大別山人》九:“‘牛無力拉橫耙,人無理說橫話’,他既然貼出來,必定編好一套鬼話,就是我們把他找來,也必然是一套七扯八拉的詭辯,誰有功夫聽它?” 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牛的眼看到人高大,狗的眼看到人低小。比喻勢利,小看人。張行《武陵山下》五六:“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老子是聶司令的先遣隊(duì),你敢放刁?” 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 比喻對手再強(qiáng)也會有辦法制伏。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三一回:“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豈可坐視其猖獗,就沒有個贏手。”
有關(guān)牛的諺語
牛在十二生肖中是體積最大的,與老鼠成對比,所以多以“鼠”喻小或少,以“牛”喻多或大,如說大材小用為“殺雞焉用牛刀”。牛體大,毛自然多,因此以“牛毛”喻眾多而細(xì)密,杜甫有“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的詞句,是古代法令繁苛的具體描寫。在古時,除祭孔子用牛,在國與國彼此會盟時亦須祭牛,只有主盟國的人才有“執(zhí)牛耳”的資格和機(jī)會,因此,“執(zhí)牛耳”遂成為“權(quán)威”的象征名詞了。一頭碩大水牛,怎樣驅(qū)使它去耕田?自古以來,都是刺穿它的鼻子,系上鼻環(huán),用繩子牽著鼻環(huán),牛因鼻痛,乖乖地聽人使喚。因此俗語說,“牽牛要牽牛鼻子”,即辦事情要抓要害。牛胃有四個囊,食量很大,因此世人譏笑食量大的為“牛肚”,稱人善飲曰“牛飲”,脾氣大作“牛脾氣”??湟粚?shí)為“吹?!被颉按蹬Fぁ?。稱投機(jī)取巧的不法分子為“黃牛”。凡事情兩不符合為“風(fēng)馬牛不相及”,或“牛頭不對馬嘴”。牛被譏愚笨,所以不明話意為“對牛彈琴”,報恩則稱“做牛做馬”。如今,人們還把竭誠為民的好干部稱為“老黃牛”,把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英褒揚(yáng)為“拓荒?!?,我們更不會忘記魯迅先生的名句:“俯首甘為孺子?!?。
牛年的諺語有哪些
牛的諺語: 牛不吃水強(qiáng)按頭:比喻強(qiáng)迫人做不愿作的事。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比喻人缺乏自知之明. 牛犢子追兔子,有勁使不上:指受某種條件限制,有力氣也使不出來。牛耕田,馬吃谷:比喻待遇不公平,受苦的受苦,享福的享福。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比喻對手再強(qiáng)也會有辦法制伏。牛套馬,累死倆:套:指套車。指一快一慢,互相牽掣。比喻做事難以合作。牛頭不對馬嘴:比喻胡拉亂扯,二者毫不相關(guān) 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指不憑空說大話,要看真本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 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魯迅 老牛亦知夕陽晚,不用揚(yáng)鞭自奮蹄。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樂府詩集·敕勒歌》 系向牛頭充炭直。――唐·白居易《賣炭翁》 不數(shù)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聊齋志異·促織》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 純離為牛。――《左傳·昭公五年》 東鄰殺牛。――《禮記·坊記》 牛曰太牢。――《大戴禮記·曾子天圓》